学风是指一个群体成员学习的风气。就高校来讲,就是指学校里的人(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学习的风气。它的外在表现形式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管理者在治学与管理过程中表现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尚。学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是无形的,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建设发展的生命线,是高校的重要的无形资产,是高校办学的“品牌”。学校抓教风学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内在要求。
学风建设是基础,是教风学风建设的根本。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与教师的教风、管理者的作风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心理学研究表明:生活在同一环境的人,所受到的环境心理影响大体相同;这种心理环境的一致性,往往以心理气氛的形式出现。学风就是在学校群体生活中的心理气氛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它通过相互交流、模仿、感染而不断得到强化,逐渐成为共同的心理行为特征,成为影响整个群体生活的一种规范力量。因此,学风建设需要教、学、管三管齐下。
首先是“教”。这里所说的“教”,包括教师的学风及其教学水平两方面。教师是学校里与学生的接触是最直接、最频繁的。教师在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其师德师风、治学态度、思维方式、学术水平等无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言行和知识的积累、才能的增长。教师在学术研究中是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滴水穿石的恒心,刻苦钻研、寻根究底,还是急功近利、浅尝辄止;在前人的学说和成果面前是以破旧立新的勇气大胆质疑、寻求突破,还是惜守旧说、亦步亦趋;在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前是保持不骄不躁、谦虚诚实;还是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在教师集体中是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博采众长、切磋砒砺;还是自高自大、文人相轻。这不仅反映出教师人格、品质、学风,而且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抓学风建设首先要抓教师的学风。要通过大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兢兢业业、严谨治学,在科学研究中淡泊名利,潜心学问,在育人工作中的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来影响教育学生。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学风。广大教师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吸收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教学内容,通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其次是“学”。大学生是良好学风的直接营造者和最大受益者。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各方面能力的重要保证。大学生只有勤奋学习,全面健康的发展,才能成为知识丰富、见识独特、富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虽然学风建设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是归根到底要立足于学生、见效于学生,并以学生的学风变化为根本的检验标准。因此,大学生应该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学风建设中去,要不断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要以勤奋学习为荣,以逃学厌学为耻,以模范守纪为荣,以考试作弊为耻;要虚心向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老师学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最后是“管”。这里所说的“管”,包括管理干部的工作作风和管理工作两方面。管理干部是不上讲台的老师。他们在为师生排忧解难、处理各种日常事务的活动中的工作作风、言行举止都对学生和教师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各级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建设,以作风建设来影响、带动教风、学风建设。在学风建设过程中,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还应该认真做好对科学研究、教学过程、学习状态监控与管理。要加强科学研究的管理,通过加强思想教育,积极营造坚持科研诚信、遵守学术规范的良好氛围;改进学术评价体系,形成学术道德建设的引导机制;健全学术规范,及时有效地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学术评价模式。要在加强教学日常管理的同时,注重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服务,通过激励政策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以教学为中心,弘扬“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的优良教风。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认真分析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加强学习过程的监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健康成长。
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格的治学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良好的校园学术风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严格的管理措施可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学校的教师、学生、管理干部都认真做好教学、学习及管理工作,这所大学一定会成为一所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氛、严谨治学精神、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金鑫)